陈连义,男,汉族,1971年12月出生,官窑非遗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河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先后荣获中国民间十佳艺人、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豫匠代表人物、河南省第九届技术能手、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
一次邂逅,终生承诺。小时候,老家出土的陶罐让陈连义如痴如醉,后来他考上河南大学学习工艺美术,对陶瓷更是钟爱有加,与陶瓷艺术设计家张守智老师的一次邂逅,彻底让他与五大名窑之首——官窑,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张守智老师正在做“紫光阁用瓷”、“陈列瓷”及“礼品瓷”的设计和监制,他对陈连义说:“把开封的官窑下功夫挖掘一下,是一个了不得的事情”。陈连义一下子就蒙了,官窑不是在景德镇吗,怎么会在开封?张老师说“北宋时期形成了五大名窑,而官窑就产于北宋时期的东京,如果你小子能把你们老家的北宋官窑做好了,可是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张老师的一番话改变了他的一生,他誓将为官窑事业奋斗终生。
官窑溯源,难于上青天。全国争称官窑者众多,说法各异,源流纷繁复杂、扑朔迷离。于是他查找书籍、浏览网站,拜访各地的陶瓷专家、钻研《宋史》、《东京梦华录》、《中国陶瓷史》等上百本书籍,苦苦寻找官窑的蛛丝马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十七年的时间,官窑文化终于像冲洗胶片一样,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他先后发表了8篇关于官窑文化的论文,整理编著了《瓷说中国 宋官窑溯源考》等书籍,为传承发扬官窑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守正创新,继往开来。说起来容易,但真做起来实在太难。选场地、建窑炉、买设备这些很快就完成了,但官窑的制作技艺没有史料记载,更没有人说得清楚,这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选材料、做配方、试烧制,5年下来,没有一件成品,家里的积蓄全部耗尽,老婆忍无可忍,撂下狠话“在我面前永远不要再提官窑!”,他的憋屈和泪水只能往肚里咽。那段时间,他一直在苦闷、思索、寻觅中徘徊,家人的埋怨、亲朋好友的打击,他无数次想放弃,可一想到张守智老师的话,他仿佛又有了力量,诚信为金,他选择了遵从自己的内心,坚持做下去。
于是他到杭州官窑遗址博物馆学习,到龙泉青瓷厂向当地师傅请教,没钱请专业师傅,他就自己干,选料、配釉、拉胚、造型、翻模、注浆、烧窑……当时,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我一定干出点儿名堂”。3年下来,他的头发全白了,出门有人喊他老爷爷,身边的人见了都劝他:“连义,做官窑,不能不要命啊!”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大国工匠、汝窑大师朱文立先生的帮助下,陈连义成功仿制出了第一件官窑。后来,他又接连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传承创新、与时俱进、具有哲学理念的新时代官窑文化艺术品。其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0项,国家专利37项,著作权40项,多件作品被各地博物馆收藏,官窑《莲花如意》多次被东盟博览会作为国礼走向世界各地。
官瓷为媒,讲述黄河故事。生于黄河,长于黄河,陈连义对母亲河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掌握了官窑的烧制技术,他一直在思考怎样将黄河文化与官窑文化相互连接?能不能利用开封本地丰富的黄河泥烧制官窑?于是他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加入中国硅酸盐学会古陶专业委员会、配料、实验……历时4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利用黄河泥五色泥作釉料,烧制出了原始青瓷、黑定、褐色釉、紫金釉及茶叶沫釉,丰富了开封的陶瓷品种,更是让黄河泥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飞向世界各地,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不遗余力,传承弘扬。为弘扬中华非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陈连义不遗余力、不计成本。他积极参加国际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活动并主讲了《探秘北宋官窑》,同时被聘请为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国际生导师,为一带一路国际生传授官窑文化,10年来,培训学生2千多人次。
他在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创建北宋官窑文化编年馆、在开封仙人庄余店村建立陈连义官窑文化馆、在开封市西郊乡三间房村创建三间房北宋官窑历史编年展示馆,这些展示馆常年免费开放,每年接待参观人数达80多万人次,每年举办官瓷免费制作体验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进文化场所等上百场次。越来越多的人对官窑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国外友人参观后纷纷赞不绝口。各地思想在此碰撞,世界文化在此交融,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陈连义都热泪盈眶,这更加坚定了他坚持官窑非遗传承的初心与决心。
多年来,他还一直致力于官窑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为中华非遗文化传播做好人才储备。近年来,累计培养高校教师及学生4000余名,其中,2名学生荣获开封市“五一”劳动奖章,4名学生获得“开封市技术能手”称号,创建的官瓷实践基地也被国家教育部授予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
不忘初心,媒体关注。陈连义坚持非遗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被多家媒体关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与发现》栏目播出的《匠人匠心》、国际频道《记住乡愁》栏目播出的《开封黄河》、新闻频道播出的《开封非遗年味》,河南新闻频道播出的《劳模工匠竞风流》……,无不在讲述着陈连义坚守初心、默默无闻耕耘在非遗传承之路上的艰辛与坚决。
经过30余年对工美和官窑事业的努力奋斗,他深感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他誓将倾尽毕生精力发展官窑,秉承“我将无我,不负官窑”的初心,努力为官窑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文化强国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