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晖,男,33岁,江苏响水人,中共党员,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一名普通讲师。10年来,他一直活跃在教学与科研第一线,创办了河南大学德语系,且在2009-2010年师资紧缺时,一度独自承担了全校一周近30节课的德语教学工作量。张晓晖无论在教学,还是科研上都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除此之外,他在学生德育和个人师德修养方面同样业绩突出。2000年起,在高中阶段他就开始参与志愿服务活动,2006年发起“母亲助学金”活动至今,他在9年中共募集捐款110万元,并捐出自己的一半工资15万元,资助开封、兰考、南召等地的贫困生2000余人。同时,他曾先后27次前往南召山区,3次前往兰考地区支教助学。在他的帮助下,1所小学有了图书室,3所小学获赠体育器材,5000余册图书让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看见外面的世界。他还为孩子们带来了5000余件衣物,让那些沾满泥巴的小脸不再挨冻。张晓晖还在河南大学创建“母亲助学金志愿团”,并在他的母校天津外国语大学创办“天外雷锋团”,带领学生进行关爱“失独老人”、山区支教、关爱山区儿童等志愿服务,他也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雷锋哥哥”。张晓晖的感人事迹受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河南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大河报、天津日报、开封电视台、开封日报、汴梁晚报等50余家媒体的采访和报道,他也获得了全国首届五星志愿者、全国优秀志愿者、河南省师德标兵、河南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道德模范提名、天津市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
虽然张晓晖很少提及助学活动,也坚决反对还未自立的学生捐款,但是他从事的公益活动和他展现的优秀师德,还是默默感染并影响着学生。无数学生记住了他经常说的一句话“记得自己活得好的时候做一个能帮助人的人。”到目前为止,他教过的学生已经有100多人在毕业后或捐款,或支教,或在自己身边从事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默默把这份大爱持续并扩展开来,其中20人还加入了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的行列。而受到帮助的贫困生,也义无反顾地接过了助学的旗帜。 其中,曾经受助的河南大学的研究生周晓明因癌症去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句遗言,是将治病所剩的4000元钱全部回捐母亲助学金,更是让无数人感动。
人间有难,大爱无言。张晓晖仍然在继续着他的德语教学,用自己无声的师德和大爱,构筑起一所以爱抗争贫困的学校,滋润着贫困的山寨,滋养着学生的心灵,诠释着一名教师所应有的内涵和品质。